工業4.0不是簡單地生產線改造
近日召開的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推動《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在“中國制造+互聯網”上盡快取得突破,實現中國制造邁向中高端。利用互聯網創新優勢,打造中國版“工業4.0”,推動工業高效升級。
那么,究竟何為工業4.0?
現在很多企業理解工業4.0時都把重點放在智能制造即智能生產系統上,而對工業4.0真正的內涵、理念以及我國企業的工業4.0發展之路的理解有所欠缺。這樣造成的后果是,我國有很多企業一提到工業4.0就首先想到要升級設備,似乎把自動化設備換成智能化設備,建設新的生產線就是萬事大吉了。
然而這是典型的穿新鞋走老路,這樣做不僅會使企業投入非常巨大,而且會使中國企業走彎路。即使設備和智能生產線再先進,如果生產出來的還是老產品,那這樣的工業4.0又有什么意義呢?舉個例子,如果生產的產品是柯達膠卷,雖然你使用的是非常智能的設備和生產線,但是仍然競爭不過一張數字存儲卡,只能是徒增成本而已。因此,企業絕不能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
理解工業4.0的內涵有兩個關鍵點:一是對工業4.0生產系統的理解,另一個是對其核心技術——信息物理系統的理解。
工業4.0時代下的網狀型生產系統是一個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基礎之上的,研發、生產、銷售和用戶等可以通過互聯網充分實現信息互動、交流和控制的系統。而信息物理系統則是智能機器、存儲系統和生產設施,能夠相互獨立地自動交換信息、觸發動作和控制,使生產系統由自動化向智能化轉變,實現扁平化生產。你可以將其看成是一個實體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實現對接的工具,是一個虛實之間的聯接體。
從2009年到2012年間,美國的哈雷摩托為了完成企業的個性化生產系統的轉型升級,將原來的廠區全部拆掉,重新建設新的生產線,使得一輛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摩托車的生產時間從21天縮減到6小時。同樣,海爾2015年投巨資一口氣建成了青島空調、沈陽冰箱、鄭州空調、佛山洗衣機、青島熱水器等5個整機數字化的互聯工廠,也是為了同樣的目的。
工業4.0時代下的企業轉型,應該首選重視開發和生產互聯網產品,而不是首先關注智能工廠,因為相比于產品生產過程,消費者更關心的是我需要什么樣的產品。企業的產品是否為互聯網產品與其工廠是否為智能工廠沒有必然的聯系,互聯網產品并不一定是在智能工廠生產出來的,智能工廠生產的產品也并不一定是互聯網產品。
此外,互聯網產品轉型必然會要求有相適應的生產系統,因此,企業在注重產品轉型的同時,也要同時關注生產系統的轉型。